人们已基本能接受这样一个观念:有心理问题要去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。但被心理障碍困扰着的人们,在就诊的过程中应注意避免一些认识和做法上的误区。
有些朋友四处奔波,一心恳求名医指点,却未能专注地进行认真、系统的咨询和治疗。常见一些求治者这样表示自己强烈的求治动机:他已经跑过几个城市的大医院,在何时何地拜访过某位心理学界的权威人士,但症状改善不明显。当你询问名医的治疗要点时,常发现求治者一般说不出更详细的内容。为什么呢?原因是“蜻蜓点水”式的求医方法不可能使医患双方深入地认识心理症结,咨询者也缺乏理解、吸收和实践的过程。
寻医也同购物一样可以“货比三家”,特别是心理医生开的“药方”合不合“口味”,需要经过选择和试验。而当你最终坐在某位适合你的医生面前时,重要的就是静下心来配合医生去做该做的一切。有些朋友不能接受心理问题的解决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,渴望“速战速决”。然而期望值过高,“求胜”心切,会妨碍其对消除心理问题所采用方法的关注。缺乏韧性和耐心在心理治疗上都是不容易收到成效的。
有的朋友咨询时只顾诉说被各种症状困扰的痛苦,而无法专注地与心理医生进行交流。他们的典型表现是:谈起症状滔滔不绝,不厌其烦地描述着各种细微的感受,而一旦进行分析指导,注意力便不能集中,也不能随之深入,不能思考治疗者的提示,缺乏“呼应感”。一个无法深入下去的治疗怎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呢?
心理疾患往往是长久积蓄而成的,治疗起来不仅需要时间,更需要咨询者自身付出努力。有的朋友不太注重自身的努力,敷衍或拒绝完成作业。在进行心理帮助的过程中,心理医生除了通过面谈澄清问题、明确改变的方法之外,还需要给求治者布置一定量的作业,通过他某些行为的变化,来减轻当事人的症状或一些不切实际的感受。这些作业也称为训练,是心理治疗过程中的重要内容。记得我曾同时接受过两位问题类似的求治者,都是二十四五岁的青年人,只是性别不同而已。女青年非常认真地按治疗要领去做,顺利时还自行加些练习;而男青年尽管每次如约而至,但回去后不注重训练,作业记录简单潦草,最后两个人的收获明显不同。
和很多疾病的治愈过程相同,心理障碍的去除也有一个巩固疗效的过程。我们常见有些求治者的问题经过医患双方的努力初见成效,大家都很惊喜。但许多心理问题的形成过程与当事人的性格基础关系密切,故症状时而浮现、时而隐蔽是经常之事。初见效果之后仍需总结经验,力求身心恢复得更好、更稳定。切忌一有不适就找心理医生,稍有好转就以为“大功告成”,忘乎所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