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里康网
健身
快速搜索

现在的孩子缺少什么—身体锻炼

2015年06月18日

身体的强健带来自信和自尊美国人对孩子的运动素质的培育,反映了美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和心态:人们以强健为美,崇尚强健的体魄。这种价值观念应该说起源于古希腊文化。古希腊人的审美观,就是以强健为最高境界的。现代奥林比克精神继承和发扬了这个观点。作为一个现代的经济强国,美国从社会心理的层面上来说,也全面接受了这种观点。

由于对“强健之风”的推崇,使体育运动在美国现代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。看一看美国青少年社会对“酷”的理解,即可见一斑。在美国的学校里,要想成为一个很 “酷”的人,首先应该是一个在体育上出类拔萃者。学习成绩再好,如果在体育上没有任何特长的话,那你只能列入“神经短路的书虫”行列。那些“豆芽型”的白面书生,总是成为大众取笑的对象。而那些橄榄球队的明星们总是最“酷”的家伙。

美国男孩常常引以为自豪的是他们身上,手臂上一块块隆起的肌肉。美国的女孩对身体强健的追求也不亚于男孩。不同的是,她们喜欢的是修长的四肢,丰满的胸脯,以及不亚于男孩的力量、速度、灵活。

身体的强健带来自信和自尊。正是这种价值观,使得美国的青少年酷爱各种体育运动,户外活动,特别是激烈的,雄豪的,有时甚至是痛苦或较高风险的运动,如登山,攀岩,滑雪等。

中国青少年“体育运动”误区

与现代发达国家相比较,我注意到现代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很奇特的现象。一方面是现代的“生命在于运动”的生活方式注入中国的成人社会和老人社会。“运动”成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,成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。然而,在另一方面,却是传统的“文弱之风”盛行于中国的青少年生活。“体育”是附科,是最不被重视的一个学科。任何与体育相关的活动,都被视为“浪费时间”。

误区一:什么是“体育运动”?

事情就是这么奇怪,最开放的青少年社会却成了保守的一块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?对“体育运动”的片面理解,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原因。

我们讲的“体育运动”还停留在“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运动”的理解层面上。例如,最典型的口号是“发展体育运动,增强人民体质”。广义的说法,是体质好,不生病,长寿。狭义的说法,跑跑跳跳,不就是为了不生病吗?我的孩子健康得很,从没什么大病。给孩子吃好一点,补一补就行了。用不着搞什么“体育运动”。可以说,这是一种很普遍的心态。

误区二:对体育运动的理解仅仅停留在“增强体质”的水平上

其实,“体育”的“体”包括了体力、体能、体态、体魄等等。它包含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健康状况,还包括人的精神状态、心理状态。体育运动提倡的是一种蓬勃向上的竞争精神,一种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,一种开放进取的创新精神。

与国内同龄人相比,美国孩子并没有把学习成绩放在唯一或第一的评价位置上。在他们的评价标准里,一个人的自主精神,自强自尊,意志品质,奋斗面貌,竞争态度,等等等等,都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。

参加体育运动,不仅有益于身体健康,还会在精神上,心理上产生积极的影响。从一个社会,一个民族的角度来看,“体育运动”水平的高低不仅仅体现在体育竞技的比赛中得了几个奖牌,有几个大球,几个小球走向世界。也不仅仅体现在百岁老人的比例多少,平均社会寿命的长短。衡量一个社会,一个民族的“体育”水平高低的另一个标准,是看其整体的精神面貌,社会面貌。

注重体育运动的“社会性”、“人文性”

这就是人们现在越来越重视的体育运动的“社会性”和“人文性”,即体育综合素质论。

在中国进入近代社会的初期,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们提出了“增强国人体质”的口号,向“东亚病夫”的形象挑战。一百多年过去了,中国人的体质已大大增强。 2000年中国男性的平均寿命达到七十一岁,女性达到七十三岁。这个数字已较接近经济发达的美国。在奥运会上,中国也已成为能与美国,俄国竞争的体育大国。

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:中国的体育素质已经很发达,很先进?我们的体育素质已走到世界前例?当我们有机会与世界上其他民族做比较时,我们在综合体育素质上暴露了不可忽视的弱点。1994年举行的一次中日青少年夏令营活动,暴露了中国新一代的许多弱点,更暴露了中国教育的缺陷,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教育的大讨论。

据说,夏令营活动结束后,日方临走时说了一句话:“你们的孩子不是我们的对手”。


相关阅读